為深入推進全區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建設,11月30日,鯉城區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張才貴帶領觀摩團開展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拉練展評活動,通過實地察看、亮點展示、觀摩交流、現場評分等方式,以評促改、以評促建,全方位考核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建設情況。
活動首站來到浮橋街道濱江社區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。觀摩團在社區負責人帶領下,詳細了解中心黨建文化、功能布局、特色平臺等建設情況,并現場點評。
據介紹,該中心聚焦居民需求和問題導向,搭建“暖新鯉”驛站、“兩代表一委員”室、鄰里議事廳、近鄰紀檢工作室等“左鄰右里”居民議事平臺,并打造睦鄰會客廳,引入家政、婚介、汽車等服務項目,將中心打造成為居民群眾“愿意來、喜歡來、還想來”的溫馨家園。
中心還立足“小而精”空間,做好“暖而親”文章,打造睦鄰文化空間、近鄰學堂、科普活動室、非遺文化研學館等文體活動空間,提供閩南民俗文化交流研學、五祖拳互動演示等特色服務,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民心。
在鯉中街道新峰社區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,觀摩團邊走邊看,認真聽取中心建設情況匯報,實地察看各個功能區,親身體驗文旅互動項目。
據介紹,新峰社區位于古城核心地帶,15分鐘生活圈內包含西街、開元寺、南外宗正司遺址、定心塔等多個景點,是典型的文旅型社區。因而社區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在整合“六有”基礎功能上,注重延伸功能,突出“非遺”“世遺”“古城”等鯉城特色元素,聚力常態化展示和活態傳承,傳承新峰古韻,澆筑鄰里溫情。
據了解,該中心聯合區文旅局打造文旅驛站,設有“世遺泉州”“鯉城古今”“名人故居”等主題板塊,并邀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入駐,用非遺文化潤養人心,同時,引入第三方力量,定期舉辦古城公益研學、閩南語角、書畫培訓等特色文娛活動。此外,中心綜合建設便民服務大廳、日間養老照料中心、鄰里會客廳等16個“近鄰”空間,搭建“智慧綜合治理+”平臺,為居民提供全覆蓋、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增進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質。今年來,鯉城區委將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建設工作列為區、街道、社區三級“書記工程”,區委書記黃輝燦多次調度推動,并建立四套班子成員掛鉤聯系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機制。全區聚焦服務“品質名城·現代都市”發展目標,秉承開放、集約、共享原則,全力推進17個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建設。各中心結合自身實際,圍繞“1+6+X”功能布局建設,實現“15分鐘生活服務圈”全覆蓋,為周邊居民提供優質政務服務和生活服務。
觀摩團點評強調,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是深化近鄰黨建的重要抓手,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。各社區要以此次拉練展評為契機,吸收好經驗、好做法,持續健全運營管理制度,全面盤活轄區資源,突出特色亮點,為群眾提供具有鯉城特色的服務項目,讓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項目真正落實處、有用處,實現由建起來、紅起來到熱起來的轉變,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、民生福祉更有質感。各社區也紛紛表示,今后將繼續按照高標準謀劃、高質量建設、高效率運轉的要求,將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建設成為服務黨員群眾、融洽鄰里關系的溫馨家園,不斷為黨員群眾提供更精準、更便捷、更優質的服務。(賴良德)